2008年5月31日

RB?MTB?大不同!(二)

『為什麼登山車騎起來比較舒適?』
『那是因為你的登山車沒跑過off road!』

相較於公路車,通常登山車的上管都會比較短。
較短的上管意味著比較不會那麼“趴”,相對的視野廣,這也是多數人認為登山車舒適的原因之一。

請先參考以下的圖片。





請注意照片中坐墊的位置。
重心向後移動不僅可以增加後輪的抓地力,可以避免前空翻。
在off road的環境裡要找十幾二十度的坡是垂手可得,這種下坡技巧在登山車只能算是“基本動作”。

再來看看公路車的下坡姿勢,這照片是我在環法影片截取出來,所以畫質不是很好。

在這畫面的前幾秒,攝影機拍到引導車的時速是85km/h以上,而且引導車(重機)已經被選手給海放了!
請注意手肘到肩膀的距離,我們會發現公路車也好,登山車也好,其實他們都在做“重心後移”的動作。但公路車手仍然是坐在座墊上,就可以知道上管的差距有多大。

這張是正在緩下坡的時候,速度也不慢,一樣請注意手肘到肩膀的距離。我們不見得要騎這麼快,不過我們一定要知道選手為什麼要這麼騎,畢竟他們不僅是騎車的專家,也是摔車的專家,摔多了經驗就豐富,間接的會反射在他的姿勢與座艙設定上。


為什麼公路車的上管要做這麼長?這麼“趴”很累耶...。
我想,公路車已經發展一百多年了,如果今天要討論『公路車的上管』,那這篇鐵定成為萬字文,所以請自行去google一下。

為了縮短篇幅,我們不如逆向思考:為什麼登山車的上管比較短?
事實上在off road的過程中,“stop-and-go”的比例非常之高。跟公路車“坐上去就一直騎”的情況差異頗大,這樣子的特性其實也反映在卡踏的設計上。所以短上管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易上易下”!曾經在陡坡定竿落馬的人一定印象深刻,落馬之後就很難在上去了。如果這時候柏油路變成碎石爛泥鵝卵石,那可是難上加難!所以較短上管的坐姿比較挺直,接近人體站立的姿勢,對於時常在坐姿與立姿之間轉換效率高,不僅提升靈活度、安全性,也讓你“中箭落馬,再上不難”,再者挺一點的坐姿在要經常需要爆發力的登山車領域也容易被實現。

雖然登山車的短上管“易上易下”,跟公路車比起來似乎門檻較低,但是在長時間、長距離,通常是on road的騎乘問題就會出現。因為我以前就是拿登山車跑柏油路的人,所以對這個印象深刻...。這次重金邀請咱家很漂亮可是不喜歡拍照的model擔綱演出...。

公路車騎乘姿勢


登山車騎乘姿勢

請分別依照上面兩個動作,然後用另外一隻手在模擬姿勢的那個手肘部位用力往上頂,就可以感覺到的其中的差異。

公路車要比較趴除了風阻、施力的考量外,這是一個很大的因素。當路面震動透過坐墊傳上來的時候的支點是在手臂,所以身體能夠有效緩衝震動。
所以為什麼剛開始騎公路車的時候會腰酸背痛?那就是因為這些肌肉還不習慣、不夠強所以感覺吃力。這是好事,因為肌肉的強化與適應可以透過漸進的訓練達成,陣痛期過了之後就不是問題,而且這個期間也沒有你想像中來的久。

但登山車就慘了,因為首當其衝的就是脊椎骨,而腹部與背部的肌肉在這時候是完全幫不上忙的!
最好解決方式就是...讓他回歸off road吧,畢竟立姿騎乘在off road佔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對抗惡劣地形本來就是它被設計出來的原因。如果硬要拿來跑公路,嗯...那可能多吃些維骨力會比較有幫助。

如果登山車的龍頭加長、坐墊往後移動,讓姿勢趴一點有沒有幫助?
無論MTB或RB,第一個要設定的就是坐墊高度與前後位置,所以設定完成之後能夠不要動就不要動,因為身高和腿長幾乎不會改變。而增加龍頭長度雖然可以讓身體更傾斜,但是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就是重心會跑到前面去。槓桿(龍頭)越長,越容易在下坡時往前栽,況且龍頭越長操控就越軟調,抽車的時候就尤其明顯,所以加長龍頭不是長久之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