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RB?MTB?大不同!(二)

『為什麼登山車騎起來比較舒適?』
『那是因為你的登山車沒跑過off road!』

相較於公路車,通常登山車的上管都會比較短。
較短的上管意味著比較不會那麼“趴”,相對的視野廣,這也是多數人認為登山車舒適的原因之一。

請先參考以下的圖片。





請注意照片中坐墊的位置。
重心向後移動不僅可以增加後輪的抓地力,可以避免前空翻。
在off road的環境裡要找十幾二十度的坡是垂手可得,這種下坡技巧在登山車只能算是“基本動作”。

再來看看公路車的下坡姿勢,這照片是我在環法影片截取出來,所以畫質不是很好。

在這畫面的前幾秒,攝影機拍到引導車的時速是85km/h以上,而且引導車(重機)已經被選手給海放了!
請注意手肘到肩膀的距離,我們會發現公路車也好,登山車也好,其實他們都在做“重心後移”的動作。但公路車手仍然是坐在座墊上,就可以知道上管的差距有多大。

這張是正在緩下坡的時候,速度也不慢,一樣請注意手肘到肩膀的距離。我們不見得要騎這麼快,不過我們一定要知道選手為什麼要這麼騎,畢竟他們不僅是騎車的專家,也是摔車的專家,摔多了經驗就豐富,間接的會反射在他的姿勢與座艙設定上。


為什麼公路車的上管要做這麼長?這麼“趴”很累耶...。
我想,公路車已經發展一百多年了,如果今天要討論『公路車的上管』,那這篇鐵定成為萬字文,所以請自行去google一下。

為了縮短篇幅,我們不如逆向思考:為什麼登山車的上管比較短?
事實上在off road的過程中,“stop-and-go”的比例非常之高。跟公路車“坐上去就一直騎”的情況差異頗大,這樣子的特性其實也反映在卡踏的設計上。所以短上管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易上易下”!曾經在陡坡定竿落馬的人一定印象深刻,落馬之後就很難在上去了。如果這時候柏油路變成碎石爛泥鵝卵石,那可是難上加難!所以較短上管的坐姿比較挺直,接近人體站立的姿勢,對於時常在坐姿與立姿之間轉換效率高,不僅提升靈活度、安全性,也讓你“中箭落馬,再上不難”,再者挺一點的坐姿在要經常需要爆發力的登山車領域也容易被實現。

雖然登山車的短上管“易上易下”,跟公路車比起來似乎門檻較低,但是在長時間、長距離,通常是on road的騎乘問題就會出現。因為我以前就是拿登山車跑柏油路的人,所以對這個印象深刻...。這次重金邀請咱家很漂亮可是不喜歡拍照的model擔綱演出...。

公路車騎乘姿勢


登山車騎乘姿勢

請分別依照上面兩個動作,然後用另外一隻手在模擬姿勢的那個手肘部位用力往上頂,就可以感覺到的其中的差異。

公路車要比較趴除了風阻、施力的考量外,這是一個很大的因素。當路面震動透過坐墊傳上來的時候的支點是在手臂,所以身體能夠有效緩衝震動。
所以為什麼剛開始騎公路車的時候會腰酸背痛?那就是因為這些肌肉還不習慣、不夠強所以感覺吃力。這是好事,因為肌肉的強化與適應可以透過漸進的訓練達成,陣痛期過了之後就不是問題,而且這個期間也沒有你想像中來的久。

但登山車就慘了,因為首當其衝的就是脊椎骨,而腹部與背部的肌肉在這時候是完全幫不上忙的!
最好解決方式就是...讓他回歸off road吧,畢竟立姿騎乘在off road佔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對抗惡劣地形本來就是它被設計出來的原因。如果硬要拿來跑公路,嗯...那可能多吃些維骨力會比較有幫助。

如果登山車的龍頭加長、坐墊往後移動,讓姿勢趴一點有沒有幫助?
無論MTB或RB,第一個要設定的就是坐墊高度與前後位置,所以設定完成之後能夠不要動就不要動,因為身高和腿長幾乎不會改變。而增加龍頭長度雖然可以讓身體更傾斜,但是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就是重心會跑到前面去。槓桿(龍頭)越長,越容易在下坡時往前栽,況且龍頭越長操控就越軟調,抽車的時候就尤其明顯,所以加長龍頭不是長久之計。

2008年5月25日

RB?MTB?大不同!(一)

在我剛騎公路的第一個月,出現了一位影響我非常深遠的車友大哥。
雖然我跟他只有一面之緣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到現在仍然非常感謝他。

話說在購入寶礦力之前已經聽聞公路車尺寸的選擇非常重要,所以在買車前做了一年多的功課。
這期間除了到處爬文翻雜誌之外,也盡可能借騎別人的車,但畢竟車子是別人的,總不能借來隨意調整成自己的設定,所以主要還是圍繞在應該選什麼車架材質,搭配哪一家的系統,至於fitting也只能聽聽他人的意見。

在入手寶礦力後某一天騎去東眼山,就在回程連續13公里下坡正乘風快意好不瀟灑之時,突然身邊冒出另一台公路車,那位約莫50歲的車友竟然對我大聲怒斥:『喂!你找死啊!下坡要抓下把!!』。
老實講,我當時被這突如其來的叫囂搞的火冒三丈,準備罵回去:『馬的死老頭,老子騎車十幾年了,林北我在參加下坡賽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帶小孩哩!輪的到你教訓我!?』,話還沒出口,他已經一溜煙加速消失在我的視線...。我對他的速度之快感到驚訝,因為我當時速度大約50km/h左右!不過心裡頭一把火還是很旺,想幹醮回去消消氣!於是乎我也加快速度狂追,卻始終連影子都看不到。哼!跑的很快嘛,被我追到看林北怎麼扁你!當我氣喘虛虛的爬上角岅山的時候,發現他臉不紅氣不喘的跟其他車友聊天,雖然經過一段長坡我的氣已經消一大半,但是仍然對他有著不爽的敵意。站著遠遠偷偷打量他,看起來並不像那種很愛屁又自以為是的人,而且跟他說話的車友感覺對他很尊重。

『你登山車騎很久了吧?』他突然走來問我。
『你...你怎麼知道?』我嚇了一跳..
『看你的騎車的姿勢和設定就知道了...』
『怎麼說?』

接下來我們的對話大約進行了一個半小時,這一個多小時的談話讓我對他從賭濫變成聽君一言勝讀十年書的景仰。
最後他告誡一句話:『只要你騎車的一天,你就需要一個安全的設定!』。
是呀,當我騎登山車的時候何嘗不是背著整套六角扳手、高壓打氣筒、落地式打氣筒(沒錯就是有胎壓表的那種打氣筒)、捲尺在林道上上下下調整出我的最佳設定?

於是在之後的兩個月,我幾乎是在邊騎邊調整中度過,身上永遠有六角扳手和捲尺...。雖然目前仍在摸索階段(身體不斷在老化,我想這是永遠的摸索...),但大致已趨於穩定,原則上只會對特殊路段進行少量微調。感謝當初那位大哥的當頭棒喝,敲醒了我對公路車膚淺的認知,也讓我在往後的日子裡安全的享受劃過空氣的快感。

講到這裡我另外要感謝南崁104(NK104)的老闆─雄哥,因為他在我最初尋找設定的階段時給了我很多的心得與建議,且提供了一些不同尺寸、或相仿角度的暫時替代品讓我測試,另外,店內的書籍也免費供車友閱讀,這些幫助讓我不僅事半功倍,也省下不少銀子。別小看那些雜誌,我曾經訂閱一些國外單車雜誌搞的差點喝西北風...。尤其是日文雜誌,一本動則4、5百元,一年訂個兩份台幣就破萬了!美、英的雜誌雖不貴,但是那個運費確實讓人流眼淚...。

我想off road...

16年前,登山車在台灣還算是個新鮮玩意兒,它不僅解放了年輕人豪邁不羈的深層熱血,連老人家也覺得“粗勇耐操”而喜愛它。

在那個戶外休閒乏人問津的年代,別說騎單車運動,就連不用花錢的爬山都沒人愛,彷彿整座山是屬於你的,那個時候騎著登山車奔馳在林道是一種幸福。

曾幾何時,城市的喧囂轉移到了山上,原本謐靜的山林出現了賣香腸熱狗冰淇淋的攤販,更有著滿坑滿谷的人群。
曾幾何時,騎單車的人口一夕之間暴增,每每在羊腸小徑的山路上演人車爭道的戲碼。
隨著騎車、爬山的人口激增,原本就這麼大的一座山,似乎充滿著誰也不讓誰的火藥味。
以前的單車人與爬山客是互相禮讓的。當爬山客看見單車人可以將單車騎到這種地方來無不是鼓勵外加佩服,而當單車人遇到前方有徒步行人時也是非常禮貌的請求借過,畢竟徒步行人在用路人中是最大的。事實上當我在海外那段期間,發現即使是在自行車風氣盛行的歐美,卻有不少的山頭(私人山頭尤甚)為了維護林相的完整,以及登山客的路權,明文禁止四輪傳動汽車(4WD)及登山單車(MTB)的進入,這在當時熱愛林道的我無非是當頭棒喝。我自以為健康又環保的單車運動竟然變成路霸與破壞環境的兇手...。相關資訊請自行搜尋anti-4WD或anti-MTB。

以上是有感而發。
因為好一陣子沒off road了,腳癢難耐,結果前幾天騎虎頭山又遭到白眼,已經忘記這幾年來被白眼幾次了。
而且白眼已經算是客氣的了,有些直接現場罵起來,諸如“走在馬路要閃汽車,到山上還得閃腳踏車...”之類的。我覺得我已經是很禮貌、很客氣的單車人,但是仍然遭到鄙視。可見雖然MTB人口是增加了,但素質低落的單車人形象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中...。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幾年不太跑林道的原因,前一陣子為了騎林道,還特別等到正中午,因為最熱的時候人最少,除了不必一直“對不起借過一下...”,也能避免危及路人的情況發生,畢竟off road會煞不住是隨時都在發生的,摔車是痛自己我能接受,可是如果殃及無辜就太不厚道。
但是正中午騎車往往不僅耽誤了正餐,而且感覺好像是去跟太陽對幹而不是去騎車...。

好懷念那段奔馳在林道的日子...。

2008年5月24日

20080424 東眼山

瑪姬自從300K回來之後墮落了好一陣子...

不過到角阪山的時間卻變快了!
邊騎邊該該叫是她的專長,哪天不叫了,我就緊張了...。
因為表示我已經被她野放了..

今天氣象預報降雨70%,一整天沒看見半滴雨,反倒是很悶很熱的天氣。
這種天氣騎車很痛苦,因為熱、溼度高,即使沒太陽也一樣噴汗。


機長Andy首度上東眼山,13公里爬坡在一個小時內完成...。
我認為Andy昨晚慶生忙到很晚,深受睡眠不足所影響,否則時間會來的更短。
講到這個我又冒汗了,回想當初跟Jerome第一次上來的時候竟然花了3個小時...,媽呀,那時候我們到底在混啥呀?

路上跟Andy交換了一下他的雲豹『鈦‧低調』來騎。
有人說鈦合金的車架踩起來比較軟,我倒是覺得用“滑”來形容比較貼切。跟我之前騎過的LiteSpeed類似,踩踏的時候感覺尾巴會滑滑的,虛虛的,可是舒適度喵的一級棒呀!雖然我不是很喜歡踩起來會滑的感覺,但是『鈦‧低調』的力道傳達之直接讓我嚇了一跳。因為縱使踩踏有點空虛感,可是所帶出來的速度卻沒有因此而含糊,感覺雖稱不上輕快,但很像明明我就出力100瓦,可是似乎有另外不知道到從哪跳出來的20瓦在偷偷幫忙推輪子前進,相當特別的感受。

不過在掛上大盤(53)抽車之後軟的感覺變多了。事實上這點有待商確,畢竟距離太短,而且我抓不太到這車的踩踏頻率(跟迴轉速不太一樣喔)。況且騎著人家的車結果把車主給抽掉有失江湖道義,所以這部分且容下次有幸試乘再來下結論。

Jerome的新輪組到手。

Jerome強勁的爆發力在平路用入門款R550的輪組就可以把我抽掉了,換上這個更強的輪組,以後大概我只要看到他準備掛上大盤我就得先抽車才能跟上...。

2008年5月21日

薇多莉亞‧哈利路亞

昨天跑東眼山其實主要是想測試兩個項目,一是新的外胎,二是缺少主餐後的騎乘。

先說說缺少主餐後的騎乘。
起因於上次跟阿翔、小鍾等人跑東眼山,本來以為集合之後會先去吃早餐,結果大家都是早起的鳥兒已經先吃過蟲了,我也不好意思耽誤大家的時間,只好空著肚皮上!
那天的強度其實也不算真的很高,但騎起來就是心有餘力不足,後來大腿痛了好幾天...。
昨天為了驗證我的假設,故依樣畫葫蘆,只是出發時間為下午,所以早、午餐都沒吃就出門。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帶了一條PowerBar Performance,跟兩包PowerGel在身上。強度控制在比上次高一些些。
結果都還沒到大溪的那個下坡,就已經在路邊嗑掉一包PowerGel,爬完神牛坡之後肚子餓又再嗑一包...。到達角岅山一下車,久違的抽筋終於發生,於是把Performance也吞掉了。回程因為強度低,所以從東眼山到桃園中間便沒再補給。總補給熱量約在480大卡,比那天全程只吃一條半的大波露巧克力熱量多了近兩倍。由於480大卡要供應三個半小時的騎乘可以說猶如雞肋,所以今天預期的大腿酸痛準時出現,但沒有那天空腹騎來的嚴重,我的理論似乎成立。

結論:假設輸出功率強制維持在100瓦,當能量充足情況下是100%的肌肉在作工,一旦缺乏能量且強制作工就會造成部分肌肉組織開始受損而停止工作,導致其餘肌肉負擔加重(因為仍然輸出100瓦),如此惡性循環進而不斷擴大受損範圍。所以,良好的運動中補給,不僅只是提供強度的維持,更能夠減少運動後恢復的所需時間!

OK,再來說說這位『薇多莉亞』同學...


不知道是路爛還是我的手氣爛,每一次跑東眼山,就算沒有紮釘,但回來之後外胎一定會出現新的傷痕...。
最高紀錄是三個星期換掉8條內胎...,其他零星的就不知道多少次了。
昨天為了測試一下這位新同學,想說來個嚴苛一點的直接下探它的極限,所以沿路盡量去搞路邊的碎石頭、坑洞之類的,反正老子有備而來,身上帶了三條內胎...。

話說Vittoria的路感之好一直是很多使用者津津樂道的,我個人覺得她在一般路面坑洞的處理真的很棒,可是大坑洞就普普了,不過話說回來又有那台公路車過大坑洞如屢平地?
正當我以35km/h的速度奔馳過八德大潤發附近同時,突然前方地面金光閃閃,靠!蓋一堆碎玻璃也!且碎玻璃的遍佈的面積往前延伸大約10公尺有,此時左邊有公車我無法繞過,後面有跟很近的豪邁大嬸我不能冒然急煞...。當下只有含著眼淚跳恰恰,直直給他輾過去,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一切都是命啊,薇多莉亞...。

輪胎輾過玻璃所發出啪啪聲響,讓我的心情跌落到谷底。通常搞過面積幾十公分的碎玻璃後,肯定會聽到輪胎嘶嘶的消氣,今天這段卻是是十幾公尺...。根據以往的經驗,經過這樣重創的外胎即使貼補片也只能當練習胎用,而且補片保證貼滿滿一圈...。正當滑過那段碎玻璃路面,我心裡已經有了最壞的打算,就是直接叫小黃坐回家。因為就算劃破好幾個洞,內胎換一次就好,但外胎就得用補胎片,偏偏補胎片上次用完還沒再進,而且沒事誰會帶那麼多外胎補片在身上?

只是說也奇怪,為什麼現在輪子胎壓還沒消下去?把車子倒放,檢查一下輪胎,奇怪,怎麼前後輪都沒有半點傷痕?剛才那明明是碎玻璃呀,不死心走回去看,沒錯呀,而且還是汽車前擋那種堅硬又銳利的玻璃...。就在我百思不解之際,赫然發現路邊有三條內胎,還有一地至少7個補胎片背面的那種銀色貼紙。想必應該是其他車友騎過這灘碎玻璃所遺留下來的吧?看了一下這三條都是登山車內胎,其中兩條是1.75-2.25,判斷應該是顆粒胎,這碎玻璃果然是十大暗器之首,連顆粒胎都難逃一劫。初步研判至少有兩台車在此遭遇不幸,而四個輪子都破胎,但是內胎只有三條,所以有一輪是直接補內胎,而且補了很多洞,所以有7個內胎補片貼紙...。回頭再看看那不可思議的薇多莉亞,仍然完好如初!此時我心中隱約響起那振奮人心的音樂,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經過這超乎我預期的嚴苛考驗之後,有碎砂石就搞一下,有水溝蓋就輾一輾,當我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檢查外胎,沒錯,一點傷痕都沒有...。哈利路亞隱約又再耳邊響起,我想,我找到了真命天“胎”...。

2008年5月20日

細說CT盤

今天把強度拉的很高,結果到角阪山..抽筋了!
已經忘了上一次抽筋是在幾年前了,今天算是複習啦...。

回到今天的主題..。
越來越確定我真的需要標準盤(53/39),雖說CT盤(50/34)齒比範圍廣,重的可以比標準盤更重,輕的也可以更輕,但損失的是這中間的落差,53-39=14,50-34=16。猛一看以為total只差2T(16T-14T=2T,T=Teeth=牙),但是實際上大盤相差3T,小盤卻差了5T,變成要嘛就重踩,要嘛就高迴轉,介於重踩與高迴轉之間是一個空窗地帶,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齒比可以用,雖然這之間的齒比仍然存在,但是卻要以大齒盤對大飛輪,或是小齒盤對小飛輪這種極端的方式達成,對零件頗傷,非我所願。

很不幸的,這“空窗地帶”的齒比卻是我相當需要的。
以最常跑的東眼山來舉例,除了神牛坡之外,其餘路段幾乎都“得”用大齒盤踩上去,因為我爬坡時常用的就是50/17、50/19及34/14,其中以50/19最為常用,但19T已經是倒數第四大的飛輪了,公路車的RC(後下叉)很短,極端的齒輪搭配(鏈條呈現“斜”的狀態)對齒盤、飛輪及鏈條都很傷,就更別提50/21了。就因為50/21不能用,只好用34/14取代,結果還是不妥,因為14T已經是倒數第四小的飛輪了...。就算撇開極端的齒輪搭配不講,明明只差一個齒比級距,但我得在(前變速)大盤←→小盤,與(後變速)『14←→15←→17←→19』之間來回切換,多了好幾個動作讓我有點懶的變速,況且也間接增加變速及傳動組的磨耗,這就是為什麼“得”用大盤硬踩...。雖然爬坡用大盤看起來好像很威,很猛,但這之中隱藏了多少的無奈與心酸啊...。

另外我對飛輪的11T(最小那一片)也有些意見,因為跟12T(或大於12T的)比較起來,11T的踩踏明顯軟了很多。原本以為這是飛輪等級不同所致,但試騎配備一級套件的車之後發現情況依然。而搭載最小為12T的飛輪卻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話說11T這片飛輪齒片是最小的一片,由於無論哪一個齒片,每一個牙的間距都是固定,所以比它的大的齒片理所當然有更多的兄弟(牙)在幫忙承受力量,而11T的兄弟也就那麼多,所以剛性必然倍受考驗。再者,由於我們踩踏時,鏈條帶動飛輪,飛輪帶動棘輪座(飛輪是套在棘輪座上的)然後帶動花轂本體,最後從幅條(就是鋼絲)出去,所以就棘輪座而言,不管多少T的齒片裝在最外面的這個部位,棘輪座這個部位的變形量一直是最大的,因為它離花轂的中心點最遠,要傳遞動能的距離也最長,所以這裡裝幾T都會感覺比較軟,只是裝了11T是軟上加軟...。綜合以上,我理想中的最佳搭配就是標準盤(53/39),12T-25T的飛輪。繞了一大圈還是回到原點,因為這是幾十年來最常被採用的組合...。

其實在這幾年備受矚目的CT盤還沒出現前,沒有所謂的“標準盤”,因為能買到的也就只有標準盤53/39,不然就是56/39的計時賽大盤。
公路車發展了一百多年,我相信53/39的齒輪數絕非憑空生有,畢竟它歷經了數十年的無數考驗。
而CT盤也不是那麼不堪,至少它讓公路車的門檻降低,豐富了更多的搭配組合樂趣,讓我們實現不同的踩踏方式。
這之中什麼沒有好或不好,只有需求才能決定一切吧。

下集預告『薇多莉亞‧哈利路亞』

2008年5月19日

騎車送包包?

今天突然收到Never Stop送來的包裹,一看是MSI(微星)的電腦公事包。


當初報名迴瀾300K的時候並沒有電腦公事包這項贈品...
回想好久才記起曾經投稿300K賽後心得,經過主辦單位評選之後發布在『2008 NeverStop永不放棄-洄瀾極限挑戰300K賽後心得』,編號是08。看起來就我寫的最少,事實上這篇也不算是心得,因為這是在賽前寫的...。

講到300K,就不能不講一件後來發現的事,就是整個桃園縣唯一完賽的女生...就是Maggie!

而且這是第一屆喔,完全就是給他屌到不行呀!

越小越快?

前幾天拿IRIS外胎一時不察,回家後發現規格是700X20C...,只好拿回去換。


剩下Vittoria還沒漲價,所以就收這個啦


為什麼不用20C呢?因為越窄的胎,滾動阻力就越大,舒適性也差,通常只有鐵人、TT(計時賽)或者場地賽才會用700X20C,他們主要的考量其實是在“風阻”。

2008年5月13日

阿嬤的珠寶盒?


鱷魚牌蚊香?阿嬤的珠寶盒?

包裝的很講究,裡頭其實是自行車的外胎,義大利人挺浪漫...

你,答對了嗎?



因為要漲價了,所以趕緊收一些耗材。
再者,我的MOST一級競賽胎已經上了三個外胎補片...,真的該換了,免得比賽的時候還在路邊補輪胎,粉難看的耶...。

2008年5月10日

越小越有學問

就公路車而言,『54cm』是全球銷售量最高的尺寸。
所以,幾乎所有車廠都以這個尺寸為基礎下去開發車架。
原則上尺寸越大舒適度、穩定性越高,但加速慢,操控較不靈活,尺寸越小則反之。

大尺寸的車架在設計上遭遇的問題沒有小尺寸來的棘手。
主要是因為車上有幾個元素的尺寸是不可改變的,一是輪徑,二是地面到BB的高度。
無論車架尺寸再怎麼變,輪子大小絕對不會變。700C就是700C,650C就是650C...。
而地面到BB的高度,國際標準最低是270mm,通常車廠都會抓最底線,因為BB越低,重心就越低,穩定性就好。基於以上兩點,小車架難逃不穩、會顛的宿命,要把設計好確實需要相當技術。

但由於小車架的需求都在銷售量的底端,所以大多數車廠為了降低設計成本,往往都是從原型車東縮一點,西裁一段湊合出來,可以說是求有不求精...。

Pinarello是少數幾個願意對全尺寸車架從零設計、最佳化的車廠之一,為的就是讓大車有小車的加速與靈活度,讓小車有大車的穩定與舒適。相對的,成本也就直接反應在價格上,造成多數人認為Pinarello的C/P值不高的原因。
所以,當瑪姬決定趁著價格還沒漲到太誇張之前入手『小粉腸二號』的同時,我的腦海只有浮現這台車。
Pinarello FP5


小車架的命運其實很坎坷,不僅要面對著先天上的限制,還得經過世俗眼光的考驗。整車的配色都必須仔細琢磨一番才行。

42cm的Specailized

由於車架小,所以很容易迷失主題,這時前叉盡量用同色系會改善的多。另外,輪組用黑色看起來才不會比車架大。

同樣是42cm的尺寸,TM看起來是不是就正常多?

其實差別就在塗裝和配色,這真是一門大學問阿...。

2008年5月1日

洗車鞋

那天的北宜淋了大概有五個小時的雨,然後呢,雨停之後不到一小時,我的襪子就乾了80%...。
前幾天在洗SIDI車鞋發現,會乾的那麼快是有道理的。


Shimano的那雙車鞋就略遜SIDI一籌。
水從鞋口注進去之後馬上就會滿到鞋口流出來,嗯,一分錢一分貨。
雖然SIDI比Shimano貴沒多少,但透氣效果及舒適性卻好很多,很滿意的一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