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6日

什麼叫做勇氣?!

剛剛看到這篇,這位姑娘還真是勇氣可佳!而且挺爆笑的...哈哈!
粉粉單人新竹潤餅一日狼狽遊記!!!

2008年2月25日

雨中的旋律

下班時分一出停車場門口...靠!下大雨!
打完卡索性雨衣也不穿了,跟Jerome殺將出去!
踩著高迴轉暖身到加油站後,發現該濕的都濕了,掛上大盤,來個雨中疾駛,痛快!哈哈!


剛剛在Flickr看到這張..

photo by RunninDave

真是powerful...
這位老兄抓上把“趴”的程度等於我握下把!
估計他的坐墊到把手之間的落差大概超過25cm吧...喔買尬!

相形之下...我一整個遜掉了...嗚嗚~~~

2008年2月24日

maintenance? how..?

(2003 RockShox Psylo Race)

這一直是我心裡頭的一個疙瘩...



只要是液壓系統,即使很少運作,油料還是得定期更換。因為溫度與空氣中的濕氣在在都會讓油料劣化,進而影響性能。

事實上,一支前叉只要保養得宜,它是可以用上很久很久的。
減震器的結構其實並不複雜,簡單幾支工具就可以拆散、組裝。問題在於耗材的取得,如油料、O-Ring(油封)及襯套等等..。尤其是油封,這東西成本非常低,當然價格也低,50元可以買幾十條...。但是規格是一整個複雜呀!如果去材料行可以發現,燃油系、潤滑油系、液壓系、空壓系等等,材質也不同,耐熱度不同,抗壓係數不同...,我相信買的到,前提是你必須先知道你要買的規格。很抱歉的是,各家廠商網站都找不到這類的技術文件...。如果注意看一下車主手冊可以發現,O-Ring是屬於『100%必更件』,白話說就是不管有沒有壞,只要拆到油封,就必須更換!

話說在台灣自行車市場日漸成熟之際,RockShox的代理商“捷安特”也作出了善意的回應:提供RockShox產品的mainten、rebuild等服務,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不久前J同事的『2002 Psylo Race(就是那支黃金傳奇)』前叉底端油料滲漏,送回RockShox維修,但原廠以無備料可維修予以退回...。望著我的2003 Psylo,我不禁心疼了起來..。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我的登山車、雙避震車都會指向一個品牌:『KHS』,為的就是耗材取得容易(因為總公司就在大園)。
由於登山車又跳又摔,後勾爪變形在所難免。再頂級的後變速器裝在一個變形的後勾爪上,也別期望會有多好的表現。而雙避震車架的耗材:轉軸陪林,其規格跟輪組花轂陪林一樣令人眼花撩亂,這些耗材如果沒有原廠的support,出門騎車真的會讓我如履薄冰...。

明明換幾個耗材就可以讓器材重生,但無奈結局往往都是乾脆換支新的。
換前叉事小,但由於車身幾何會隨著前叉改變,要重新適應才是最頭痛!
姑且不論一支前叉幾多錢,其實東西用久了多少都會有感情,在縱情山林之間能夠彼此心靈契合,達到人車合一是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呀!

KHS FXT Comp

曾經伴我縱橫四海的兄弟,KHS FXT Comp。




多年前不忍看他傷痕累累,於是送回娘家來個全車翻烤。
怎奈發現五通焊接處已經被操出一道裂文...。
他載滿了我無數的回憶,所以,漂亮的新衣是我唯一能回報他的..。

兄弟,辛苦你了!下半輩子,我養你!

世界一流鏡頭的誕生

(本文摘自網路文章)

20世紀初,當時在德國中西部有一座名為"威茲勒"(Wetzlar)的小鎮,座落於綠色山丘之間,它有木造的建築,以及高矮不一的古塔,狹小的街道和寧靜的生活,這個地區自12世紀起就是德國精密光學工業的重要基地,舉世聞名的徠茲(徠卡的前身)公司與徠卡相機就是在這處山青水秀的地方誕生。

徠卡相機的發明人奧斯卡·巴納克當時是一位極有才華的機械工程師,同時也是一位攝影迷,徠卡相機的歷史就是從他擔任徠卡公司研究主任一職才開始的,巴納克在當進(1914年)用原型徠卡相機拍攝的威茲勒小鎮街景至今仍然那麼清晰,這歸結於鏡頭製作的精良。

20世紀即將過去,幾十年來徠卡相機鏡頭質量,一直受到廣大的專業攝影者和愛好者的交口稱讚,無論是早期的螺紋式以及現今的M與R系列鏡頭,款款都很過硬。徠卡相機鏡頭為什麼能長期排列在各種品牌鏡頭質量的榜首?究其原因如下:

鏡頭設計和製造的首要準則和信念
徠卡相機公司全體員工都清楚地知道"鏡頭決定一切,精湛工藝的具體實踐"這句口號的含意。在設計和生產過程中,他們準則是:
1.如果鏡頭設計得好,那麼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它都應有優秀和一致的表現;
2.徠卡的每隻鏡頭都必須考慮到光圈全開時的影像素質,以及在不利的拍攝條件下依然有上佳的表現。
以上兩條,是徠卡公司自1925年開創35毫米攝影以來一直堅持的信念和準則。

人才是保證鏡頭質量的決定性因素
在電腦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鏡頭的設計比起往日.相對要簡單快捷,依靠電腦設計過去無法製造出來的鏡頭,在今天都已成為可能。但是對於頂級鏡頭來說,光學工程技術人員豐富的經驗,學識和想像力,以及他們的團結協作,互相支持和關懷的精神是電腦無法取代的。這些人的才幹決定了鏡頭的最終的品質。或者可以這樣說,要設計一隻普通可用的鏡頭,電腦可以是主角,要設計一隻出類拔萃的鏡頭,"人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為被攝體在底片上所顯示的細微影像。層次都是光線照到被攝體後所形成的光點(有的被攝體本身發光).經過鏡筒投射到底片上而形成的。光學工程技術人員要熟知光學原理和高等數學計算方式,才能使微小的光點在鏡筒中行進時保持最佳狀態。徠卡相機公司擁有一支學識層次高,經驗豐富,又富於獻身精神的光學工程人才隊伍,這支鏡頭設計隊伍在世界相機行業中,無疑是第一流的,為全世界同行業所羨慕的。

早期鏡頭設計的困惑
對於早期徠卡相機公司的光學工程技術人員來說,光學計算的工作是非常費時和艱鉅的任務。設計人員要仔細推敲鏡片上的每一個折射面,檢測它們的焦點是否在正確的位置上?是否落在設計的光軸線上?計算和檢測過每一個鏡頭的焦點後,還要作精細的微調。計算每一個鏡片的折射數據都必須經過30個人工計算程序,再列出9到16個數據,從中篩選,然後才能得出計算結果,當然最後還有一道驗算檢查的程序在等候著。由於微調程序十分複雜,鏡片間的關係彼此緊密相連,彼此互相牽扯影響,所以要把所有的矛盾和問題很好地解決是十二分地不容易的。光學工程人員還要考慮鏡頭的光學結構以及鏡片的自身問題,如鏡面弧度、鏡片材質、厚度和鏡片距離等等。每個鏡片的設計那怕只是作微小的變改都會對畫面效果有影響,使其它鏡片的焦點移位,產生另一個錯位的光軸。所以整個鏡頭的光學系統的改進就是不斷在這些變數中取得調和。而早期的鏡頭設計確實也都是在近似值的數據中取得妥協和勉強的平衡,這是當時解決鏡頭設計質量唯一的辦法。只是像差、色差等現象無法避免,每一組鏡片都會產生難以改變的缺陷。這當然是為了取得妥協平衡所得到的必然結果,為了降低這種妥協所造成的困擾,徠卡公司光學設計人員想方設法設計較科學的鏡片結構方式。

研究和設計較理想的鏡頭結構
有人會問,為什麼在早期徠卡公司就能製造出高品質的光學鏡頭?這是因為徠卡公司有足夠的技術力量,研究和設計出好的鏡頭結構方式來彌補鏡片間相互影響的結果。較好的鏡片結構方式能控制單獨鏡片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沒有電腦當助手的時代,工程技術人員大約要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選擇哪一種鏡片結構方式最適合設計要求,比方是左右對稱的高斯結構或是三片式的柯克結構,當然這是一連串艱鉅工作的開始。然後再以被攝體的幾個點,模擬選用的光學結構方式計算光軸的行進路徑。但一般來說。得到的結果很難令人滿意,它們聚集一個模糊的概略影像,這樣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矯正過程,這個過程力求使鏡頭由中央到邊角都能展現出銳利、無色差、層次細膩豐富的要求。早期徠卡公司開發的鏡頭結構方式至今仍為鏡頭光學結構的基本形式。 1933年生產的Summer l:2/50mm與今天的Sumrnicron-M 1:2/50mm或Summicron-R 1:2/50mm的鏡頭相比較,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鏡片結構十分相似,這足以證明當時這個鏡頭結構方式甚至達到現今的技術水平,剩下來的就是針對單獨鏡片的矯正。

電腦作用功不可沒
徠卡公司是第一個用電腦解決複雜光學計算問題的製造商,早在1951年這家公司的光學工程人員就用電腦來作設計工作,解決疑難復雜的光學計算,時至今日,電腦已是輔助鏡頭設計的最重要的工具,工程人員操作它,運用光學物理程式,以精密數學的計算方式就可以計算出相關數據而設計出可以使用的鏡頭。如果工程師給電腦一個有"明確定義"的鏡頭設計程式,通過複雜的計算,電腦會在屏幕上顯示這個設計程式的光學結構與每個單獨鏡片之間互相矛盾和抵觸的地方,它還會顯示在不同的抵觸狀況了不同的結果甚至於可以對"明確定義"中的設計加以修正,哪怕是稍微修改一下光學數據,都可以對影像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電腦的高速計算功能,加上徠卡公司的光學工程技術人員的豐富經驗和獻身精神,使徠卡鏡頭始終保持在一流和頂級水平。

設計開發最佳的鏡頭光學結構
徠卡的工程技術人員心中非常清楚,每一個鏡頭的設計結果都是結構方式與每個鏡片間理想的配合。為了達到更好的光學表現有必要研究和設計出新的光學結構方式以求進一步的發展,而這是電腦所無法完成的任務,電腦只能計算出一個數值後再經光學工程師來確認其是否與所設計的要求標準相吻合。徠卡公司的光學技術工程人員學歷層次高,經驗豐富,團結合作精神強,一批"頂級鏡頭"的光學結構就由他們設計和計算出來的。目前,這批專家除了精心挑選理想的鏡片結構去體現鏡頭設計要求外,主要工作就是在尚有待解決殘留的像差中取得平衡。如果鏡頭結構選擇和設計得好,那麼無論在何種狀況下,它都應有質量一致的表現,這也是徠卡鏡頭一貫要求的標準。殘留的像差並不能完全消除,至少目前是如此,它們之間必須保持平衡。要求一個鏡頭要包括許多不同的用途,這給設計師出了難題,大大增加了設計難度,拿近攝鏡頭來說,在陽光下對遠處風景的細部都有非常細緻的表現,而在近距離的拍攝時,也有同樣的效果,同時在劇場人造光源和在日光條件下,一句話,不論在什麼條件下拍攝出來底片都必須有很好的銳度和解像力,為了達到這種要求和目的,光學工程師在力求達到鏡頭設計之初所設立的質量標準外,也要兼顧鏡頭設計對不問題材的表現能力,也就是說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各種會影響影像質量的因素。徠卡公司的光學工程師說,我們盡量設計和製造出符合理想和拍攝要求的鏡頭。

一切從嚴才能生產出第一流的鏡頭
徠卡公司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充分地認識到,更好的光學程式是使影像質量提高的先決條件,但是不是唯一的條件,許多條件都要相輔相成才能製造出第一流的鏡頭。例如,設計思想不斷開闊,主產技術的提高,新的鏡片研製技術的改進,抗反射鍍膜技術進一步完善,研究和運用特殊光學玻璃等等。這些條件缺一不可,這是早期的鏡頭無法享受到的。

新研發的光學玻璃--高折射率玻璃
當折射率玻璃被溶煉出來,並使用到鏡頭製作上,影響了現代許多鏡頭的結構方式,這一點在廣角鏡頭和望遠鏡頭的效果上特別明顯。這種特殊折射的玻璃20年前是製造不出來的,它可以使兩種鏡片結構方式一樣的鏡頭產生完全不同的影像素質,它們主要功能是色彩的改善。例如.徠卡威茲拉(Wetzlar)工廠將鑭質高折射車玻璃就廣泛運用在徠卡鏡頭生產中,使影像素質有明顯的提高。這種特殊玻璃對鏡頭,對影像素質到底有什麼影響?首先是鏡片的每一個曲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折射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盡量減少鏡片的彎曲弧度,而且維持相同的折射能力,同時可減低畫面的邊緣像差,提高影像的質量,這對大口徑的鏡頭尤其明顯。鏡頭的體積縮小和重量減輕。

抗反射多層鍍膜技術的運用
光線射人鏡頭的鏡筒內起反射作用,這會降低影像的清晰度,而高折射率玻璃所受的影響比低折射率玻璃更為嚴重,但是單層鍍膜在低祈射率玻璃上又容易產生不自然的色調,能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依靠多層鍍膜技術,但是對於表面弧度特別彎曲的鏡面又產生鍍膜容易脫落,若加上粘層就使鍍膜變得更厚,影響解像力。從整個鏡頭來說,多層鍍膜的優點是能將每一個鏡片的反射率降到最低限度,使影像清晰,色調真實自然。

充分發揮瑩石作為特殊光學玻璃的作用
經過反反复复的試驗,瑩石是一種能將光譜完全析出,對偏色的色彩能加以糾正,以及對碰撞,對溫差有一定程度的抵禦力的一種特殊光學玻璃。複合式鏡片的組合方式也稍微能達到瑩石單片鏡片的效果,但複合式鏡片容易造成光軸的偏移。另外,在溫度升高時,復台式鏡片較薄的那一片是比較容易剝離,可以那麼說,複合式鏡片是脆弱的瑩石的這種特殊鏡片成本稍貴,重量也比一般的光學玻璃重。但是它的有效減少紫外線波長對畫面不良的干擾,較好地使色彩還原的這種特殊作用是受到徠卡公司光學工程人員的認識和重視。因此在瑩石光學玻璃製造的鏡頭前另裝上一片防紫外濾光鏡是多餘和不必要的。在早期的徠卡鏡頭的複合鏡片的複合層中是加上了防阻紫外線的材料,而今的鏡頭則是採用鍍膜技術來阻隔紫外線的干擾。

優秀的組裝工藝對鏡頭的重要性
要評價一隻鏡頭的效果,僅就光學表現還是不全面的,如果鏡頭的零部件裝配工藝粗糙
不良是徠卡人所不允許的。他們認為零部件的裝配應該是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和合乎科學的,鏡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是徠卡水平,這涉及到機械結構,也牽涉到光學設計,特別是對單鏡頭反光相機來說(徠卡R型相機)組裝工藝的科學和嚴格性更是如此。比如光圈自動收縮功能和工藝安裝會牽連一連串的相關問題以及它和機身結合的問題。光圈自動收縮功能必須在1/20秒內由最大光圈自動收縮至最小光圈,這個收縮動作要在快門開始啟動曝光時準確完成,否則會造成曝光失誤。整個機械部件傳動過程中盡可能輕盈,這樣才可以減輕柏機的震動,使優質鏡頭的表現力能有充分的表現。徠卡公司的員工認為"優秀的組裝工藝是優秀鏡頭的一半",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每隻徠卡鏡頭總是嚴絲合縫,旋轉推拉自如,連刻印的光圈,距離的標誌都是那麼嚴謹準確,鏡頭外筒的上漆工藝是無可挑剔的。

輕巧結實令人愛不釋手的鏡頭
不少徠卡相機使用者希望鏡頭輕些但又結實。徠卡公司設計鏡筒時,挑選的是優質鋁合金,這可以使鏡頭重量減輕,但這僅在對焦筒的螺紋上適用,整個鏡頭是由鋁合金與銅鋅合金組合而成,雖然份量是稍重了點,但卻帶來比較穩定的手感和效果。強化玻璃纖維材料是可以使鏡頭的重量減輕,但它無法承受大幅度溫差和熱脹冷縮的影響,這當然會影響鏡頭的精密度和影像的質量。減少鏡頭筒零部件的寬厚度是可以減輕鏡頭的重量,但會降低和影響鏡頭的堅固耐用性。在選擇鏡筒的材料時,徠卡公司首先是考慮堅固耐用,這也是徠卡鏡頭受到歡迎的原因。

您擁有享有盛譽的徠卡鏡頭,您就能享有最佳的影像質量和色彩的表現。既便光圈全開時,它仍擁有優秀的銳利度、反差和解像力。幾十年來徠卡鏡頭一貫如此表現,這是徠卡人的傑作和驕傲。

鬼天氣..

下了一個多月的雨了耶!
這種畫面實在是看到煩...

當你是在倫敦啊?!
拜託你別再下了好不好...

2008年2月19日

300K,怎麼吃?

距離3/29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之內多做幾次長距離訓練是必需的。目的在於找出『速度/能量消耗』的甜蜜點,強度的提升反而是其次。意即“以最輕鬆,最舒適的座艙設定及踩踏方式,換取最有效的速度”。畢竟在這種幾乎為平地的長距離騎乘,騎車絕對比牽車快的多,能在車上騎的越久,勝算就越大。

人體內主要的能量來源為肝醣,可惜的是肝醣的存量大約只夠兩個小時運動的消耗。我們之所以能夠騎上幾個小時不需要吃東西是因為脂肪也參與能量的提供,雖然脂肪存量比肝醣高出不少,但脂肪的能量轉換率卻遠比肝醣要低的多。提升脂肪轉換率必須透過長期且有系統的訓練方能達成,我們就不要想太多,這種苦差事給職業選手去幹就好...。

所以呢,基於『質量守恆定律』以及『限量(肝糖)是殘酷的』原則之下,要完賽,就一定要吃~~~!而且要拼命吃~~!毛起來吃~~!
講到這個吃,我們都很高興啦,你看粉腸妹想到有的吃就笑的多燦爛...。

話說雖然都是吃,不過這跟咱們平常的吃法不太一樣。
由於肝醣主要來源為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諸如米飯,麵粉之類的食物,所以麵包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運動中的能量補充切忌油膩,過多的油脂只會造成消化系統的負擔,該流向肌肉的血液卻跑去照顧腸胃,進而降低運動表現。或者腸胃的血液被肌肉強制徵召,其結果就是胃痛。

為什麼要拼命吃?毛起來吃?
以一般我們所吃的餐點而言,現在所吃的東西,最快也要1個小時後才會“開始”吸收,注意!是開始吸收,而不是吸收完畢。所以現在即使不餓,還是得吃,除非賽程在1小時之內結束...。再者,吃的量也要注意。人體熱量吸收的速率上限約『250大卡/每小時』,這是理論值,但隨著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可能有人230,也可能150不等。所以能量太高的補充品只會徒增負擔!

綜合以上條件,您有沒有發現什麼是最佳能量補充品?
小弟個人認為那就是『PowerBar』!體積小,容易攜帶,可以一次攜帶十包沒問題。脂肪幾乎為零,熱量220大卡/每條(日規)、240大卡/每條(美規),含有多種胺基酸,消化快,不會吃完後血濃度突增而導致“肚皮飽,眼皮鬆”的狀況,小弟發現食用後大約10分鐘就可以明顯感覺體力逐漸恢復,而且體力充足的時候也比較不會有負面情緒影響隊友。(怎麼感覺我像是在賣藥的....)

不過PowerBar也有一些缺點,像我個人就覺得...超難吃!那種味道...說不上來,有吃過的人應該知道。後來我參考一些國外討論區發現,就因為它吃起來沒啥味道,所以可以長時間嚼呀嚼的,以達成持續補充的目的。口味太討喜,反而很快就膩了。所以很多選手會愛不釋手是有道理的,這種小細節都會注意到。
另外就是台灣的售價不是挺友善,專賣店大概是85元左右,Cosco大概70元(日規),咱們帥氣的Andy機長說美國售價US$1!但即使單價不便宜,我出門騎車也會隨身帶上個一、兩條,這不是拿來吃休閒的,是拿來救命的,畢竟誰知道什麼時候會低血醣?誰知道什麼時候精疲力竭偏偏電話急call要我趕回家?所以帶著有備無患兼保平安....。

以上小弟個人淺見,還望諸位先進前輩不吝指教才是。

2008年2月18日

小藍耗材更換

話說為了洄瀾300K能夠順利完賽,今兒個到雄爺那撿了些東西回來,這些東西其實早該換了,無奈景氣低迷,窮人家小孩有的用就將就用...。
1.馬牌1.3外胎X2。這是條好胎,這組已經是第四組了,之前每一組至少都讓我撐過7000km以上。缺點是...更!那個拆裝過程會讓人一把火!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防刺穿性頗佳。
2.HG93(XT)鏈條X1。
3.打鏈器X1。這東西,拜託,不要挑便宜的買,後面會開一篇來講為什麼。
4.捷安特手套一對。通勤及練車時用。之前那雙“GoodHand”已經破到縫了好幾次,只差沒用Kitty貓當補釘..。

會撿這雙手套其實不為什麼,一是因為掌心的厚度薄,二是因為便宜。
很多人以為手套掌心的布料或矽膠越厚減震效果越好,事實並不然,因為長時間使用下越厚的接觸點反而是應力累積最快的地方。也就是說,痛點都在矽膠最厚的部位,這個原理跟坐墊很類似。
用過的手套無數,屢試不爽..。

所以在我能接受的價位裡,捷安特這個手套的掌心是最薄的。可是我不太喜歡魔鬼氈那塊又大又硬的橡膠。




ag2r是去年撿的,超讚!有點小貴...。比賽或者假日出遊時使用。


掌心厚度薄、柔軟,手套內裡完全是透氣編織網,排汗效果很優秀。


這兩張會比較清楚



炎炎夏日騎車的好伴侶...。

2008年2月16日

好個老蔡斯!

為了慶祝光輝燦爛的雙十節,更正,是情人節...
夥同首席model出門殺底片,以及為加速地球暖化盡份棉薄之力...。


鑒於以往的經驗,要在這種光線硬調,晦暗不明的天氣拍照,其實不需要抱持多大的希望能拍出好片。
但此次所帶的傢伙來頭可不小,半個世紀前的ZEISS IKONTA,以及一代銘機CONTAX G2!
有了這雙蔡的加持,我竟也做起“爛光線出好片”的春秋大夢來。
然而事實也是如此,越是惡劣的環境,越能夠突顯出好鏡頭的價值。

光是拍出這種水嫩嫩的皮膚就值回票價!

by CONTAX G2(G28)


by CONTAX G2(G28)


by CONTAX G2(G28)

尤其是這台半個世紀前的SUPER IKONTA,它再度跌破了我的眼鏡...
很多蔡斯迷說:同樣是蔡頭(就是蔡斯鏡頭啦...),你千萬不能忽略正港的德國蔡斯!
雖然我不是蔡斯迷,對蔡斯的研究也不多,但這句話我算是深深體會到...。

在相同的曝光度下,細節就是比G2來的好,而那溫潤的階調忠實的把現場氣氛給釋放出來。
有別於G2的鮮豔、銳利,SUPER IKONTA的表現多了份..味道,..那個feel...






完整照片請看Fickr

2008年2月3日

我是傳奇...CONTAX G2!

如果說,在這數位當道,銀鹽式微的年代裡,就算再也買不到底片,我仍然會渴望擁有的一台膠捲像機,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CONTAX G2!


關於G2,我想,Internet上有著太多太多的傳頌,我便不再著墨...。

這顆鏡頭的解像能力在世界排名第二。
















參考
CONTAX 的歷史‧蔡斯的歷史 (三之一)
Contax Biogon 21mm F2.8 by G形神犬EDDY
Contax G1 + Planar 45mm F2 by G形神犬EDDY
My G2 by alibi
蔡斯自動對焦鏡頭列傳
最後的銘器----Contax G2